23-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、發展和演變[31至40問]
── 趙樸初 ──
(二)佛教各宗派的興起[之二]
31.問:五教是哪五教?
答:一是小教,即聲聞小乘教;二是始教,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;三是終教,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;四是頓教,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;五是圓教,即圓滿無缺,圓融無礙的理論。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,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,所以稱為「五教」。
32.問:什麼是六相?
答:「六相」是:總相、別相、同相、異相、成相、壞相。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,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。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,都是相反相成、同時具足、互融互涉、彼此無礙的,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。
33.問:什麼叫十玄門?
答:十玄門是:一、同時具足相應門,二、因陀羅網境界門,三、秘密隱顯俱成門,四、微細相容安立門,五、十世隔法異成門,六、諸藏純雜具德門,七、一多相容不同門,八、諸法相即自在門,九、唯心回轉善成門,十、托事顯法生解門。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(染淨)無礙、一多無礙、三世無礙、同時具足、互涉互入、重重無盡的道理。
34.問:什麼叫三觀?
答:一是真空絕相觀,二是事理無礙觀,三是周遍含融觀。六相、十玄、三觀的建立,闡發了《華嚴經》的法界緣起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、無盡圓融的教義。六相、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,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。這種重重無盡、法界圓融的思想,雖說導源於《華嚴經》,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,它的法界緣起、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。
35.問:禪宗的教義是什麼?禪是什麼意思?
答:禪是禪那(dhyana)的簡稱,漢譯為靜慮,是靜中思慮的意思,一般叫做禪定。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,以期證悟本自心性,這叫參禪,所以名為「禪宗」。禪的種類很多,有聲聞禪、有菩薩禪、有次第禪、有頓超禪。禪學方面,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,那就是所謂「教外別傳」的禪宗。這個宗所傳習的,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,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。
36.問: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據?
答:相傳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。過去說:禪宗單傳心印,不立文字,稱為「教外別傳」。但初祖達摩以四卷《楞伽經》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,弘忍、慧能又教人誦持《金剛般若》,這樣,《楞伽》、《般若》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。以後更有《六祖壇經》和許多「語錄」的出現,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。
37.問: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,都叫作某某禪寺,是不是禪宗在中國很興盛?
答:是的,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。在八世紀間,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,北宗神秀(約606-706) 一派主張漸修,盛極一時,但不久便衰歇;南宗慧能(638-713)主張頓悟,後世尊為六祖,弘傳甚盛。從唐到宋,南宗的禪師輩出,在此三、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,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。此宗和淨土宗一樣,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。
38.問:南宗後來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?
答: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,有南嶽懷讓(667-744)和青原行思(?-740) 兩大支系,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。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,次又分臨濟宗。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:曹洞宗、雲門宗、法眼宗。由兩系分為五宗,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、楊岐兩派,合前五宗名為七派,都曾興盛一時,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、曹洞兩派流傳不絕,臨濟宗更是興旺。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,都是臨濟、曹洞兩家後代。
39.問:聽說參禪打坐可以健康身體,卻病延年,是這樣的嗎?
答: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,有一些調身調氣、息心靜坐的方法,是有強健身體、卻病延年的作用的,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。佛教修習禪觀(包括各宗的修觀),是為的制心一處,參究真理,以期顯發智慧,徹見法性,此即所謂明心見性,解脫自在。至於靜坐氣功,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,卻病延壽,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,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。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需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,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,避免禪病的發生,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。
40.問:淨土宗的宗旨教義是什麼?
答:此宗是依《無量壽經》等提倡觀佛、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,所以名為淨土宗。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,即難行道和易行道。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,需經三大阿僧祇劫為難行道;說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,臨命終時,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。因此,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。
〈佛教常識答問〉第五章[31至40]
评论